Banner01

中心动态

常州一高职学生获誉省大学生年度人物 诠释“银领”风采

供稿人:供稿部门: 点击次数:552 发布时间:2016-07-21

 

中国江苏网7月7日常州讯(通讯员 顾兴华 宗怡 记者 赵家玮) 银领(Silver-collar worker)是既要能动脑,又要能动手,具有较高知识层次、较强创新能力、熟练掌握高技能的高级技术人才,是知识与技能都要具备的复合型、实践性人才。简而言之,“创意”加“动手”等于“银领”。
今年6月,来自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的徐辉同学从全省百余万大学生中脱颖而出,入选“2015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同时也是本年度全省高职院校中唯一一名获得该荣誉的学生,用自身行动诠释了“银领”风采。
“开挂”学霸是暖男
初入校园时,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是高职生而气馁,而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秉承“知行并进”的校训,钻研技术,在大学三年里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他在校期间就像“开挂”了一样,成为中共预备党员、学院教学督导员、二级学院学生会学习部部长,2015年荣获国家奖学金、院长奖学金,“十佳”之星-专业技能之星、“江苏省三好学生”荣誉称号。
2014年TI杯江苏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风洞控制系统》,荣获“一等奖”;2015年TI杯江苏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风板控制装置》,荣获“一等奖”;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物联网应用技术比赛荣获“二等奖”;他参与研发的《智能工厂系统》,在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术技能创新成果交流赛中荣获“一等奖”。因为专业技能的突出,他还获得“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学生技能高手”的光荣称号。
一系列的荣誉,让他成为了一名别人眼中的“学霸”,然而,这个学霸不是刻板印象里的“书呆子”,他人缘很好,平时也热爱运动,是学院“路遥骑行社”的后勤部部长,每次社团校外“远行”,他都事无巨细地做好后勤工作,是小伙伴眼中的“暖男”。
从“野百合”到“柳暗花明”的心路历程
其实,徐辉也有一番“心路历程”。初入校园,很多同学都困惑于如何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对于徐辉来说,内心感到的不仅是困惑,还有与本科院校失之交臂的失落感。作为一个来自农村的学生,家庭经济水平一般。父母依靠在城里做着小生意还算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开支。上高中时,徐辉父母为了给他更好的就读环境,花了很多钱借读到镇上较好的高中,可是高考结果却不慎理想。“妈,我不想上学了,复读了一年还是没有考上本科,我不上了。”当接到专科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徐辉曾有过放弃继续读书的念头。
在父母毅然支持下,徐辉继续踏上了求学之路。短暂的迷茫后,他很快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加技能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扎实基础知识让徐辉很快找到了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上课的时候必须要找第一排坐,课上不懂的问题必须要及时解决,一天中必须要去下图书馆。一年来,徐辉的专业成绩始终名列班级第一。
大一的那年暑假,通过选拔,徐辉加入了TI杯江苏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参赛团队。在备赛的最后一周,师生每天的睡觉时间不足6小时。一个月的不懈努力战胜了所有羁绊,参赛作品《风洞控制系统》取得省赛一等奖的好成绩,这给了他莫大的鼓舞,“野百合也有春天。”
创新工作室,让“金子”转型“创客”
大二时,徐辉被班主任推荐到学生创新工作室,开始了向“创客”的转型。作为机电学院的特色实践项目,“创新工作室”自2011年成立五年来,不断调整、改进,现已有省级科研项目两项,市级项目五项,与企业合作联合开发项目十几项。
2015年7月,徐辉在王云良教授带领下,加入“针织’智能工厂’管理系统”的研发团队,成果亮相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有效实现了将信息技术融入产品的整个过程,把针织行业生产管理的五大要素“人”、“机”、“料”、“法”、“环”等信息相连,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纺织企业上下游生产环节的完整供应链无缝对接,一举获得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术技能创新成果交流赛“一等奖”。
“没想到校企合作已经能如此紧密,培养了人才,又出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值得借鉴推广。”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现场参观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徐辉同学做事严谨、态度也很谦逊,不懂的会主动追着老师问,直到一起把难题解决了为止;同时,这孩子自己本身也很有想法,是难得的创新人才。”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王云良教授,作为创新工作室的项目负责人、指导老师之一这么评价。
荣誉的取得并没有让徐辉停下前行的脚步,他最终参加了自主招生考试,并以分院最高分一举通过了考试,圆了他一直以来的本科梦想。
来源: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